文/曾长秋
袁国平自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四期政事科以后,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终身从事队列的政事使命。从北伐构兵到南昌举义和广州举义,从海陆丰字据地到中央苏区,从千山万壑到陕北边区,从江南抗日直至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解围负伤、沸腾糟跶。他经韬纬略,军政双全。在长达16年的时刻里,他为中国工农赤军和新四军的创建及发展殚精竭虑,确立颇多,成为东说念主民队列政事使命和党务使命的优秀带领东说念主之一。从他参加立异的时刻和当年任职经验看,以至早于“政工元戎”罗荣桓和“政工大将”谭政。
早年投身大立异和北伐构兵的激流
袁国平笔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06年5月26日降生在湖南省邵东县范家山镇梅仁村袁家台一户曲折技艺东说念主家庭。其父袁九清在他2岁时病故,母亲刘秀英初通文墨,布衣疏食送孩子念书。他6岁读私塾,10岁考入宝庆(今邵阳市区)循程学校,与贺渌汀同校。1922年秋他赴长沙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编在本科第1部第23班。这里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建党前驱们的母校,他的同学有郭亮、夏曦、袁也烈、段德昌等。袁国平受高深校风造就和师友影响,积极参加爱国粹生畅通,担任省学联践诺委员,1924年底加入社会目的后生团。
学生时期的袁国平念书荒谬尽力,很早就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他相称心爱文体创作,为此后参加立异从事政事使命打下了高深基础。1925年10月,第一师范教师田汉去上海,他果断终止读了3年的学业随之前去,协助田汉创办《南国》半月刊。该刊自后发展为上海的绝顶文艺团体“南国社”,下设文体、画图、音乐、戏剧、电影五个分部。这段使命经历,不仅使袁国平的想想与时俱进,更为自后在赤军和新四军中审视办报和创作文艺作品等使命,起了径直的铺垫作用。
经由上海党组织保举,袁国对等绝顶后生报考了国共合营的黄埔军校。他从上海乘汽船南下广州,以优异收获进入军校。他身材羸弱、加上眼睛近视,不宜作念军当事人官培养,被编入第4期政事科。第4期著明学员有共产党员刘志丹、林彪、曾中生、伍中豪、倪志亮、叶镛、郭化若以及属于国民党的谢晋元、张灵甫、胡琏、李弥、唐生明等东说念主,不外他们是学习军事的。从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第4期学员分7批入校,袁国平是1925年秋入学的,并于年底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黄埔军校支部由聂荣臻主办,受政事部主任周恩来径直带领。袁国平积极参加支部外围组织“后生军东说念主合资会”的行为,同军校的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了屡次唇枪舌剑的较量。
◆袁国平
1926年7月,广州政府誓师北伐,袁国平于当年9月从黄埔军校毕业,立即赶往前方,担任北伐军左翼(第4军)宣传队第4队的队长,并结子了叶挺、蒋先云、周士第、周子昆等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为他自后在新四军与叶挺、周子昆等东说念主同事奠定了基础。此时,他与叶挺落寞团所在的第4军行为北伐军的开路前锋,亲历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城的战役。大立异的激流从珠江两岸鼓舞到长江流域,国民立异军巨额扩编,第11军由第4军叶挺落寞团在湖北扩建,他调任第11军政事部宣传科科长,干预诛讨夏斗寅叛乱的战斗。
为工农赤军的发展壮大作出弥留孝顺
1927年大立异失败,袁国平随叶挺参加了八一南昌举义。部队在潮(州)汕(头)地区被打散,他于11月下旬避走香港,与中共广东省委文告张太雷获得研究,行为省委连接员潜入广州。12月11日,南国烽烟又起,广州举义的枪声打响。叶剑英、叶镛、袁国平指令第4军提醒团攻打市公安局,歼灭守军和窥探,救出共产党员和行家800多名。由于举义失败,总指令张太雷糟跶,提醒团和广州工东说念主赤卫队联队队长徐向前的100余东说念主向花县改换。12月16日在花县小学操坪上,他们对余部1200东说念主、1100支枪进行整编,细则番号为工农立异军第4师(不久改红4师),下辖3个团,以叶镛为师长,袁国平为咨询长。红4师先去粤北韶关寻找朱德、陈毅的南昌举义余部未果,转往粤东。1928年1月5日,红4师抵达海丰县城与红2师会合,支援海陆丰地区的农民暴动。刚巧,贺渌汀及三哥贺果也在东江特委使命,贺渌汀原名贺抱真,抗战时期创作了著明的《游击队歌》,此时受袁国平交付而谱写了《暴动歌》。在中央临时政事局委员、东江特委文告倾盆的主办下,红4师于海丰县城红宫举行了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袁国平为文告,任命叶镛、袁国平、徐向前折柳为师长、党代表和咨询长。这是袁国平主办队列政事使命之始,他还创办了一个报社,油印《赤军生活》,也有一份不异杂志《驯服》问世,是赤军最早的文艺刊物。
红4师与海陆丰地区的另一支工农武装红2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协同作战,开展对持游击构兵。不久,领有海丰、陆丰两县及五华、普宁、惠来、紫金、惠阳部分山区在内的东江字据地失陷。叶镛被俘糟跶,徐向前接替红4师师长。1928年冬,袁国平将党代表一职嘱咐贺果,我方到上海向党中央陈诉,并被派回湖南。由于要在家乡开展立异使命,他将“袁裕”更名“袁国平”。他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进入平江县山区,向红5军及当地党组织传达中共六大精神,并留住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代理文告(文告王首说念),开展湘鄂赣边区游击构兵和字据地的创建使命。此时期,他与中共湘鄂赣特委妇女部的平江籍女干部邱一涵成婚。
◆1933年在福建建宁合影,左起: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
1929年6月,袁国平从场所党务部门回到队列使命,调任红5军政事部主任。1930年6月,在湖北省大冶县刘仁八镇诞生红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令,滕代远任政委,袁国平任政事部主任兼红8军政委。红3军团是赤军的主力军团,刚诞生就发动了攻打岳阳、长沙的战役,况兼连下两城。夺取长沙以后诞生了寰球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李立三(王首说念代理),委员有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对等。红3军团政事部设在祥瑞巷的大祥瑞旅社,袁国平任命左基忠担任《赤军日报》编缉,这是赤军第一张铅印报纸,公布了苏维埃政府的施政提要和《暂行处事法》《暂行地皮法》。他还与红8军军长何长工召集列国驻长沙领事馆及教堂、病院、商团、记者中的番邦东说念主开会,向到会300多东说念主宣传赤军政策。8月中旬,红3军团撤出长沙,在平江得知朱德、毛泽东率红1军团正从江西赶来支援红3军团,袁国平立即前去连接,转达红3军团前委建议将红1军团、红3军团合编红一方面军,由毛泽东、朱德妥洽带领的意向。两个军团追究东说念主在浏阳县永和镇李家大屋开会,归拢组建红一方面军。此举对扩编正规赤军,结束以游击战为主向畅通战为主的策略调度,始创地皮立异构兵新场所,均具有弥留兴致。袁国平从中所起鼓舞作用,功不成没。
此后,袁国平转战中央苏区,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事部副主任、红3军团副政委兼政事部主任,中华苏维埃中央立异军事委员会委员,赤军东方军政事部主任等职(东方军司令员和政委折柳由彭德怀、滕代远担任),在畅通五次反“会剿”作战中均阐扬了政事使命带领东说念主的作用。此时,国民党第19路军诞生福建政府,愿与赤军合营,共同反蒋抗日,袁国平担任赤军的谈判代表。1934年1月,在红色齐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寰球代表大会,袁国平当选中央践诺委员会委员,并获中革军委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长征时期,他先后任红3军团(后改称红3军)政事部主任、赤军总政事部副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政事部代理主任、党务委员会文告,坚硬不移地帮衬遵义会议以后造成的毛泽东在党和赤军的中枢性位,率领所属部队战胜敌军围追割断,绝顶穷山恶水的雪山草地。在陕北,他任后方处事处政事部主任,遵循创办赤军学校,先后担任西北赤军大学政委、抗日赤军大学政事部主任兼第3科(后称附属步兵学校或提醒师)政委、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兼政委,编写了《战时政事使命》《党的性质和任务》等讲义,为党培养了巨额军政干部。
开展华中抗日字据地新四军的政事使命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的枪声打响,字据国共两党达成的条约,南边8省的赤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立异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调陇东特委文告兼八路军驻陇处事处主任袁国平去皖南,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政事部主任。毛泽东牵挂一些东说念主不了解袁国平,特致电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歌颂“袁政事开展,教会亦多,能担负落寞使命”。毛泽东还对随行的刘志坚、王平说:“此次带你们去新四军的袁国平,是咱们赤军著明的宣传荧惑家。”
◆1938年袁国平遵循赴新四军使命,路过郑州与其兄袁醉如合影并题词。
4月26日,袁国平率一批干部餐风露宿从延安抵达黄山下的岩寺古镇。岩寺地处安徽省徽县,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他协助项英追究新四军的政事使命,而新四军由南边8省14个字据地的游击队构成,在踱步游击的环境中,政工干部费事,政事使命薄弱,他深感新四军的政事使命尚处于开垦阶段,决心将初创的新四军铸造为一支共产党完好意思带领的铁军。为此,他制定了《新四军政事使命组织摘录草案》,鼎力加强新四军下层党组织开发,健全各级政事使命机关,注重培养和教授政工干部,开展神气万般、内容丰富的宣传阐明注解。
◆1939年5月, 新四军抗敌社《抗敌》杂志第三号刊登的《新四军军歌(不决稿)》。
要对持敌后持久抗战,必须健全政事使命的机构和轨制。正如他在新四军第一届政事使命会议上回归的:克服敌后抗战的困难,“最弥留的是真确要把政事使命看作队列的生命线,依靠坚强的政事使命建军。”他主办创办了《抗敌报》《抗敌》杂志和《抗敌画报》,常常援笔为报刊写稿。他诓骗抗大办学“建军必须建东说念主”的教会,把提醒总队办成抗大式学校,还躬行编写讲义《新四军政事使命十讲》。他在《抗敌》杂志发表了题为《江南敌后游击构兵中的队列政事使命》等著作,提议“建军必须建东说念主,建东说念主必须建脑”,使新四军的政事使命在较短时刻内呈现出闹热发展的场所。为泄漏北伐铁军老四军的光荣传统,他还与陈毅等一起创作《新四军军歌》,使之成为一首雄浑有劲、脍炙东说念主口的著明军歌。陈毅夸奖:“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荧惑者,有才干。”
1941年1月15日,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指令部队向北解围,身负重伤。他把身上仅有的几块银元交给军部警卫连副连长李甫带,叮嘱他代缴党费。为了不牵累部队,他趁东说念主不防,举枪自裁,结束了我方“要是有一百发枪弹,要用九十九放射向敌东说念主,临了一发留给我方,决不作念俘虏”的诺言,时年35岁。他糟跶之后,王首说念闻讯悲痛万分,为他作了挽联:“当兵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赤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对持立异壮志存。”
袁国平的立异精神耐久弥新
热肠古说念勤选藏,洒去犹能化碧涛。袁国平既是队列党务使命的不凡带领东说念主,又是政事使命表面和原则的法度践行者。他坚硬的设想信念、色泽的立异功绩、文静的品德风仪,给咱们留住了真贵的精神钞票。尤其是他在存一火关头泄漏出不凡的决断和丧胆的糟跶精神,“愿以临了一滴血孝顺于国度民族”,震天动地,光照日月。
袁国平投身立异以后,无论斗争局势何等复杂严峻,无论碰到什么深奥周折,对党带领的立异奇迹永远充满必胜信心。举例,在1927年立异改换的危险关头,他参加的南昌举义、广州举义接踵失败,部队群龙无首、濒于溃散。他挺身而出,与叶镛、徐向前主办部队整编,然后率余部改换到粤东的海陆丰地区,保存了立异火种。他经历了湘鄂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反“会剿”构兵,1935年10月参加长征,跨越万水千山到达陕北。他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无际诗篇,步原韵和诗:“千山万壑有何难?华夏百战也猖狂。飞驰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驰茫荒笑开颜。”字里行间,浸透着他鄙视一切深奥困苦、对到手充满信心的豪爽情感。尽管冲坚毁锐,降生入死,他仍以坚硬的立异信念,永远保持共产党东说念主的不菲品性。即使在生命的临了时刻,他仍不忘交代战友把随身佩戴的条记本和七块大洋作党费转交组织,并代他向组织陈诉,充分泄漏了别称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对立异奇迹的无尽赤忱。
◆新四军政事部主任袁国平。
袁国平善于把政事使命的一般原则与实践相勾通,马上相宜新情况、贬责新问题、开拓新场所。红3军团攻占长沙时期,他捏了两件大事:一是扩大赤军,二是筹措军饷。短短数日内,红3军团就扩编8000东说念主,东说念主数陡增一倍,还筹到军饷40万银元。1933年7月,以红3军团为主体的东方军入闽作战。他行为政事部主任带领政工干部研究场所、动员行家参战,饱读舞指战员耐劳耐劳,畅通作战,一举打进漳州城,还缉获了敌东说念主的飞机。10月22日,军委总政事部《红星》报发表社论《把法度的奖旗赠送东方军》,歌颂“东方军完成了政事使命最光荣的一页,是中央苏区赤军的光荣法度”,敕令把东方军的政事使命教会推论到赤军中。他到新四军使命即潜入南京、江宁、镇江、丹阳、芜湖近郊进行了约两个月的走访商讨,先后发表了《往时党的使命回归及今后党的开发》《江南敌后游击构兵中的队列政事使命》《对敌军的政事使命》等著作,对加强新四军政事使命起了弥留指导作用。
袁国平酷好念书,涉猎平日,在忙绿的使命中总要挤时刻学习,行军作战也不终止。他强调看书“三原则”:少而精、学与作念、表面研究履行。他不仅盂方水方,还严格督促指战员学文化。赤军东方军入闽作战时期,他条件战士每天最少学会一个字,并在行军背包背面贴上字,边走边学习。他勤于写稿,笔耕不辍。在焦虑的行军途中,也常在马背上草拟传单、告示,一到宿营地就印发和张贴,从而阐扬了政事使命的刚劲威力。他常识宽裕,想想横暴,有较高的政管束论水温文很好的翰墨素养,亲手撰写了很多证明、讲话、著作和讲义,仅袁国平生辰100周年之际,中央文件出书社2006年出书的《袁国平文集》,就收录了40篇约30万字,触及队列政事使命的各个方面,是我军政事使命的真贵遗产。他多艺多才,主办过《新四军军歌》的创作,我方在南征北伐之际留住了“北伐长征东说念主犹在”“天翻地覆见大同”等诗句,字里行间飘溢着崇高设想和沸腾精神。
袁国平投身立异永远抱定“糟跶一切沸腾到底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想想品性和精神田地。1927年5月参加诛讨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像片。像片背面写说念,“亲爱的母亲:一九二七年五月顷,反立异谋袭武汉,局势岌岌,立异志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事部服务,也遵循动身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以泽量尸,以搏一快,他日,儿若遵厌兆祥,以此照为永诀之哀吊。万一成功生还,明天与阿母再见,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好意思瞻念更当若何耶!”题名是:“儿醉涵于武昌左旗治装待发之际,1927年5月25日。”言语虽短,却处处飘溢着保家卫国、以泽量尸的扬眉吐气。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他恳请党中央派他向前方。他一再示意:“愿为我中华英才之生涯、目田和夺取抗战的临了到手而果敢战斗,纵令裹尸马革,浅笑九泉”(见1938年9月8日给侄儿袁振鹏的信)。1940年10月18日给胞兄袁醉如写信附了一首诗:“十年征尘感系多,问君何事费蹉跎?愿将头颅抛荒野,不随池流逐浊波。”他的家庭为立异奇迹付出浩大糟跶:长征时他的军马时常驮着伤员,而他的爱妻、赤军女干部邱一涵用缠裹过的金莲走完二万五沉路程。永恒的构兵环境,他无暇顾及喜爱的亲东说念主,先后将三个子女送回桑梓。因为费事无依,大女儿13岁作念了童养媳,小女儿2岁死于贫病无医;女儿袁振威8个月被送回湖南桑梓,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祖母讨饭者过活。
袁国平将一世献给了立异奇迹,尤其在风浪突变的皖南事变中,濒临国民党紧闭派的重兵围攻,浴血奋战,果敢献身。新中国诞生开首,1952年7月华东军区派东说念主寻找到袁国对等三位义士的遗骸并移厝南京,在雨花台义士陵寝望江矶新砌筑的登第穹窿大墓中安葬,供后东说念主神往凭吊。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维权救济:河北冀能讼师事务所